新華社上海3月26日新媒體專電2014年,中國憑借140億件快遞躍居全球最大的快遞市場。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,快遞業大約六成業務是來自于電商。電商催生了快遞業的繁榮,但也導致快遞業利潤稀薄,快遞業未來將何去何從?在“2015中國快遞論壇”上,“互聯網+”正被快遞業視為新機遇,有望繼電商之后點燃快遞業的“二次革命”。
在“2015中國快遞論壇”上,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表示,2014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達到了140億單,快遞收入突破2000億元大關,雙雙創下歷史新高。這也標志著中國快遞經過幾年發展,跨入了世界快遞大國的行列。中國快遞協會數據也顯示,截至2014年底,中國快遞業連續46個月同比增速超過50%;2015年前兩個月,行業增速達到43.4%。
快遞業快速發展的背后,電商功不可沒。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,目前快遞業大約六成業務來自電商。在主要民營快遞公司的業務中,電商訂單占比甚至超過八成。
在快遞業借力電商快速做大之后,對電商的過度依賴也成為一柄“雙刃劍”。由于電商業務占比過高,因此快遞業陷入同質化競爭,最終價格戰在所難免。記者從論壇上獲悉,目前許多快遞企業的利潤率已經降至不足5%,2014年甚至出現快遞加盟店較大面積虧損的情況。
論壇上多位快遞企業負責人認為,價格混戰導致利潤稀薄、服務質量良莠不齊;對電子商務的過度依賴導致議價權不斷降低;低端服務過剩、中高端服務不足等等——這些揮之不去的問題預示著,快遞業面臨“時不我待”的轉型壓力。
對于快遞業來說,想要獲得量高質優的發展,除了穩住電商這個舊引擎外,現在更需要打造一架新引擎。那么,快遞業的新引擎向何處尋?
對此,國家郵政局局長在論壇上表示,要“以‘互聯網+’為契機,抓緊配套實施‘快遞+’戰略,加快快遞與制造業的聯動,強化快遞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銜接,促進快遞與金融業的互動,擴大冷鏈快遞網絡的覆蓋范圍,引導市場主體細化產品層次、延長服務鏈條、提高附加價值,搶占市場先機!
“互聯網+”會給快遞業帶來哪些機遇?順豐速運副總裁告訴記者,現在很多行業都在說O2O(線上到線下),一旦涉及線下,快遞業就有用武之地,F在很多行業都在和互聯網融合,快遞業也將迎來更多更好的機會。
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副處長也認為,現在互聯網業和制造業、金融業、流通業、服務業的邊界已經逐漸模糊,“快遞業會到工廠去,智慧城市的發展也會讓快遞業到城市中去,‘互聯網+’的發展、互聯網和各行各業的融合創新,更會給快遞業帶來到各行各業去的機會!
對于快遞業來說,加強自身的“互聯網+”改造也是當務之急。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公司副總經理李凱認為,在“互聯網+”當中,快遞業如何將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應用到自身體系中,是下一步必須考慮的問題。
中通快遞董事長賴梅松也認為,對于快遞行業來說,如何讓快遞業務數據化,以及讓數據業務化,也是快遞行業未來“互聯網+”改造可以摸索的新路子。
目前中國快遞業更多是價格競爭,兩敗俱傷的局面是否能扭轉呢?菜鳥網絡首席運營官童文紅表示,像UPS和美國郵政之間就不是價格競爭關系,而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UPS相當數量包裹的運輸與美國郵政網絡是合在一起的。依托強大的IT和信息化的力量,這兩家美國企業有著極強的服務創新能力——這非常值得中國快遞業學習借鑒。
|